2月16日上午,孫創從省大中專學生就業服務中心拿到了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證,他將踏上創業之路。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此時的孫創卻有些猶豫,“原本打算一起創業的那個朋友找到了合適的工作,已經決定退出,剩下我一個人,又要重新規劃創業項目了。”
孫創個子不高,外表最明顯的特征是他的左眼上眼瞼明顯外翻和突出。“就是這只眼睛的缺陷擋住了我求職的路,才不得不選擇自主創業。”
孫創是鄭州牧專2011年的畢業生,學的是動物營養與飼料專業。孫創說他的眼睛應該是神經纖維瘤,小時候只有小米粒大小,上初一時在一家醫院做了手術后就成了現在的樣子。
“我找工作15次,次次失敗,有時在網上說得好好的,但是一見面就被‘刷掉’了。”孫創說。
孫創說,面試時有的單位直接告訴他“把你的眼睛治好再過來吧”或者“你這種情況,即便我同意了,老板也不會留用的”。還有的是找各種理由推掉了。“像我這種情況,還是打算自主創業了,回家鄉信陽搞水產養殖。”孫創說。
孫創的朋友張俊為他抱不平:“孫創各方面并不差,但他和同學一起去求職的時候,總是別人被錄用而他被各種各樣的借口拒絕,明明就是就業歧視嘛!”
“大學生本來找工作都不容易,身體某部位有缺陷的學生更難。”鄭州牧專教師、孫創的班主任李夢云告訴記者,孫創的學習成績、專業能力、性格都還可以,不可否認,求職受挫和他的眼瞼畸形有一定關系。李老師呼吁用人單位對身體某部位有缺陷的學生寬容些,同時也希望這樣的學生調整好心態,特別是注意加強在某一專業領域求專、求精。
拿到自主創業證的孫創還是希望,最好能先找個工作,等有點資金積累和工作經驗再去創業更好。
莫讓就業歧視“隱身”長存
僅僅因為眼瞼畸形,便被用人單位“婉拒”門外,現實中,像孫創這樣遭遇就業歧視的大學生并不在少數。
據一項調查顯示,45.10%的受訪大學生認為目前就業歧視現象無法避免,30.02%的受訪者認為雖然可以避免,卻表示無奈。遭遇就業歧視后,67.03%的受訪者選擇了接受。
相貌、性別、籍貫、星座……如今,一些用人單位似乎更看重超出“能力”之外的因素,“招人”不“重才”,倒更像“選美”、“選身份”,以這樣或那樣的理由,將一些符合招聘條件、懷揣真才實學的競聘者拒之門外。勞動,是公民的權利;就業,是民生之本。人才市場也一直倡導“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這種潛規則的背后,其實是用人單位濫用自主權,損害了求職者的權利和尊嚴,破壞了社會公平,阻礙了勞動力資源的市場優化配置,成為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因素。
用人單位招人之所以戴上“有色眼鏡”,其實與整個社會環境多種因素有關。呼吁有關部門在加快立法步伐上下工夫,出臺相關規章制度。同時,企業也要理性用工,求職者也應培養自身權利意識,讓我們一起為社會營造一個平等就業的氛圍,莫讓就業歧視“隱身”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