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浙江省龍游縣積極探索產業轉型升級模式與機制,促進生態畜牧業建設。2014年,該縣生豬存欄46.83萬頭,出欄91.3萬頭,畜牧業總產值達12.06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0.1%。
何為生態畜牧業?實際上就是一種畜牧業發展的“綠色模式”。龍游縣的發展模式突出體現為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體現在養豬生產中,主要表現為幾個方面,首先是對豬糞進行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采用大循環模式將豬糞化為沼氣發電和有機肥生產項目原料,生產出電力產品和液態肥產品,實現養殖副產品的二次升華。其次是建立小循環模式,比如推行雨污分流、干濕分離等,以豬糞和養殖排泄物等為原料,根據農作物的需要進行肥水灌溉,實現科學消納。再其次是建立了“政府監管、企業運作、財政補貼、保險聯動”的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長效機制。這種綠色生態養殖模式,不僅保證了養殖戶的經濟效益,也實現了對生態環境的綠色呵護,是一種雙贏模式。
我國是畜牧業生產大國,普及率較高的參與意識以及參與基礎,使養殖業成為農村和農民實現二次創收和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渠道與途徑。同時,畜牧業也是特殊的農業生產行為,作為對土地和環境依賴程度較高的產業,其自身對土地、對環境和生態的逆作用也更為明顯,畜禽糞便及其他污染令從業者和管理者都很“頭疼”。但如果從源頭就開始科學干預,對養殖行為從起點到終點都實行無害化、生態化的綠色養殖模式干預引導,就能從根本上消除畜牧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也能實現廢物綜合科學利用、逐漸形成綠色生態無害化養殖的固化。這不僅能使畜牧業健康發展,更能最大程度的挖掘畜牧業經濟效益,還能保護環境,實現畜牧業的綠色發展。
龍游縣的“生態養殖模式”值得推廣和借鑒。
(許朝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