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聯合國5月29日電 糧農組織全球信息及預警系統5月26日發布特別警報: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疾病正在最重要的食用魚類之一——養殖和野生羅非魚中傳播。糧農組織敦促對疫情予以重視,而且羅非魚進口國應當采取相應的風險管理措施,加強診斷測試,執行衛生證書制度,部署檢疫措施和制定應急計劃。
糧農組織確認,羅湖病毒(TiLV)現已在三大洲5個國家得到確認: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埃及、以色列和泰國。雖然該病原體不會引起公共衛生問題,但可以導致受感染種群大量死亡。
2015年世界羅非魚養殖和捕撈產量達到640萬噸,價值約98億美元,全球貿易額達到18億美元。糧農組織認為,羅非魚已成為全球糧食安全和營養的支柱。
糧農組織指出,羅非魚生產國需要保持警惕,在開展羅非魚貿易時應遵守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水生動物衛生法典》。這些國家應該實施主動監測計劃,以確定是否存在羅湖病毒,其感染的地理范圍,并確定有助于遏制傳播的風險因素。各國還應當開展公共宣傳運動,讓水產養殖者了解羅湖病毒的臨床癥狀,可能造成的經濟和社會風險,以及向生物安保機構通報大規模死亡情況的必要性。
目前,尚不確定羅湖病毒是否會通過冷凍羅非魚產品進行傳播,但糧農組織指出,羅湖病毒有可能比目前已知的分布范圍更廣,給全球羅非魚養殖造成嚴重威脅。在以色列開展的一項流行病學回顧性調查或將確定影響低存活率和整體死亡的因素,包括羅湖病毒的相對重要性。此外,一家私營公司目前正在針對羅湖病毒開發減毒活疫苗。
按量計算,羅非魚是世界第二大水產養殖品種,為包括許多小農在內的千百萬人提供糧食、就業及國內和出口收入。中國、印度尼西亞和埃及是羅非魚的三大主要生產國,而這種魚被認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具有擴大生產的巨大潛力。目前,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正在對羅湖病毒進行積極監視,而菲律賓也準備采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