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3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15個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擴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和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的實施方案》 (下稱《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基本實現全覆蓋,并將“以生物燃料乙醇為代表的生物能源”提高到了“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地位,指出“車用乙醇汽油推廣使用是國家戰略性舉措,也是復雜的系統工程”。 “與糧爭地,與人爭糧”歷來都是國際上發展燃料乙醇的爭議焦點,“我國目前還是以玉米為主要的乙醇生產原料,而我國的糧食安全狀況還遠遠沒有到可以浪費糧食的程度,希望接下來能進一步發展非糧食作物生產的纖維素乙醇,比如用秸稈制造。”賈新光說。 關于處理糧食安全與燃料乙醇的關系,本次印發的《方案》明確表示:適度發展糧食燃料乙醇,科學合理把握糧食燃料乙醇總量,大力發展纖維素燃料乙醇等先進生物液體燃料,滿足持續增長的市場需求,到2025年,力爭纖維素乙醇實現規模化生產。“目前為止,以秸稈為代表的纖維素乙醇與玉米乙醇相比成本上沒有優勢。”國投生物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業務發展部副經理張國剛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玉米產乙醇比使用秸稈生產的纖維素乙醇每噸成本低2000元人民幣左右。 截至目前,我國共有11個省份使用乙醇汽油。其中,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安徽和廣西6個省份為“全封閉式”推廣,原則上6省份內所有加油站全部提供乙醇汽油,不得混雜普通汽油;而江蘇、湖北、河北、 山東和廣東5個省份則是“半封閉式”推廣,有些區域的加油站同時提供普通汽油和乙醇汽油。一位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全封閉區域內的車主對乙醇汽油體驗良好,但在混合供應區域,多數車主還是相信普通汽油,乙醇汽油的加油槍遭到冷落。” 乙醇汽油在河南、安徽等省份“全封閉式”推廣。視覺中國乙醇汽油在河南、安徽等省份“全封閉式”推廣。 全面推廣乙醇汽油是為了2.7億噸玉米去庫存? 燃料乙醇指以生物物質為原料通過生物發酵等途徑獲得的可作為燃料用的乙醇。燃料乙醇經變性后與汽油按一定比例混合可制成車用乙醇汽油。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超過40個國家和地區推廣生物燃料乙醇和車用乙醇汽油,當下生物燃料乙醇世界生產大國前兩名分別是美國和巴西,年產量為4422萬噸和2118萬噸,中國目前雖已成為第三大國,但年產量僅有260萬噸,占全球總產量不到4%。 中國對乙醇汽油的推廣始于本世紀初。賈新光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介紹說,2002年中國開始將玉米轉化為燃料乙醇的這項技術產業化,俗稱“糧變油”,“2004年到2006年那3年國內糧食豐收,就在大家認為燃料乙醇發展將如火如荼之際,這類項目卻在2006年被叫停了。”公開資料顯示,2002年,4家企業獲批為首批國家級燃料乙醇產業試點基地,此后隨著乙醇汽油在一些省市的推廣,燃料乙醇產量從2003年的7萬噸增長至2006年的100萬噸,陳化糧庫存驟減,與此同時,玉米、小麥價格也“水漲船高”。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于2006年12月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不得再以玉米加工為名,違規建設生物燃料乙醇項目,盲目擴大玉米加工能力,也不得以建設燃料乙醇項目為名盲目發展玉米加工乙醇能力。 據了解,截至2016年9月,我國玉米存量為2.7億噸,超儲嚴重,且國內對玉米的消費、進口都在減少。賈新光分析稱:“此次發展乙醇汽油的原因與上一次相同,也是為了去玉米庫存。” 來源:國際畜牧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