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鯧魚不僅在國內暢銷,還遠銷歐美國家。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藍永前 文/圖
今年上半年,北海市新發展深海養殖8000畝,此前通過掛牌出讓海域已達4200畝,打造鐵山港區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示范基地。目前養殖戶達305戶,網箱擁有量達4600口,養殖面積超過35萬平方米,養殖產量達4.4萬噸,年產值5.2億元。未來3年,北海計劃掛牌出讓30萬畝海域使用權。從淺海走向深海,一個“藍色糧倉”在北海逐步形成。
深海養殖,捕撈大產業
金鯧魚養殖業在鐵山港區已有近20年歷史,起初主要在淺海養殖,隨著臨海工業的發展,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逐步轉向深海。深水網箱養殖的金鯧魚不僅在國內暢銷,還遠銷歐美國家。2018年,金鯧魚產量4萬多噸,產值5億多元。今年10月將進行捕撈,預計產量超過5萬噸。
2016年北海市首次向養殖金鯧魚的企業出讓1000畝的海域使用權,2017年出讓3200畝。這4200畝深水抗風浪養殖海域位于鐵山港區營盤鎮白龍村南部,共21宗,分別由北海市鐵山港區石頭埠豐順養殖有限公司、北海乃志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鐵山港區翔久農民種養合作社等多家企業獲得。
2017年,鐵山港區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示范基地獲得自治區三星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據鐵山港區水產技術推廣站相關負責人介紹,2017年和2018年,金鯧魚養殖連續獲得大豐收,示范區核心區經營主體收入超過8000萬元。示范區經營主體獲得國家原農業部金鯧魚無公害產地認證、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等稱號,還注冊商標。
從淺海走向深海,不僅海水養殖產業轉型升級,還帶動當地“失海失地”的漁民致富奔小康。
北海乃志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是示范區內養殖規模較大的養殖企業,目前該公司在深水海域擁有網箱100多口,按照1人管理2個網箱工作的標準,長年管理網箱的村民(含貧困戶)就達到70多人,這還不包括忙碌時聘請的臨時工。整個示范區海域的網箱量,需要管理人員達上千人,這些崗位待遇3000-6000元不等。
營盤鎮白龍村村民梁新業已在該公司工作2年,雖然海上的工作有些枯燥,但能夠在家門口上班,而且每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他對此感到滿意。

深水養殖金鯧魚
科技助攻,“糧倉”更豐富
打造“藍色糧倉”,需要科技支撐。近年來,鐵山港區堅持科技興海,與海南大學、廣西水產科學院等科研單位達成技術合作,無公害養殖技術覆蓋率達95%。
同時,該區積極探索3種養殖模式。一是傳統木架結構網箱養殖,這種模式造價較低,目前有200多戶家庭養殖戶采用;二是HDPE(塑料)圓形結構網箱養殖,每立方米水體網箱造價200至250元,每口網箱造價18至42萬元。這種網箱投資較大,但產量較高,抗風浪能力較好,已有20多家企業和合作社使用;三是方形鋼架結構網箱模式:每立方米水體網箱造價140至180元,每組網箱造價100至130萬元。這種網箱抗風浪能力強,可配套自動投餌機、機械化管理,節約飼料,養殖成本較低,并配套吊養珍珠貝等濾食性貝類,適合企業或合作社大規模投資。
養殖企業也走科技發展路線,今年4月,廣西創新驅動海洋牧場智能服務示范基地在北海乃志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掛牌,該基地是北部灣環境演變與資源利用實踐課堂之一,由南寧師范大學牽頭,聯合多所院校、科研單位進行課題研究。
該基地將使用現代科技手段,對當地水質、水流、水下情況、魚類疾病進行綜合分析、跟蹤、預防,有效應對魚類疾病的發生,幫助養殖戶提高防范魚類疾病的能力。
走向深藍,另一種休漁
7月20日,記者跟隨養殖戶出海查看深水網箱養殖情況,海面上一片平靜。眼下正是休漁期,海洋將得到有效修復。但是,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僅依靠為期3個多月的休漁,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海洋資源逐漸枯竭的局面。
如何讓海洋生物得到更多的休養生息?北海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馮群聲說,從北海市這兩年來創建深水抗風浪養殖示范區的經驗來看,擴建更多的養殖示范區,也將起到休漁的作用。
鐵山港區海洋與漁業綜合執法大隊大隊長殷俊表示,示范區設立后,各大企業對網箱安全問題十分重視,專門派人管理,以前電、炸、毒等現象如今已基本絕跡,為海洋生物營造了一個安全的棲息繁衍場所。
同時,網箱養殖投放的魚料有相當部分通過網孔跌落網外,也為眾多海洋生物提供豐富的食物。因此,在養殖示范區一帶分布的海洋生物較其他海域要多,這也衍生海釣業務,成為當地漁民的創收項目。深水網箱養殖量大,成功率高,它正逐步替代近海養殖,有助于減少近海養殖給當地生態帶來的污染。
記者從北海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鑒于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示范區經濟和生態雙重效益,今年該市計劃再掛牌出讓5萬畝海域使用權。未來3年,該市計劃掛牌出讓30萬畝海域使用權,進一步做大“藍色糧倉”。
水產人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