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是海參培育產卵繁育的季節。穿上橡膠做的下水服,李彬跳到水深及腰的池塘里撈海參,三、四攝氏度的水溫,李彬并不覺得冷。潛心十年選育海參新種,李彬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海參養殖技術專家。李彬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剛剛榮獲第十一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標兵”榮譽稱號,全國僅10人獲得這一稱號。

▲李彬(左二)。
“長于內陸的孩子天生對大海有一種向往和敬畏感。”1984年出生的李彬在就讀于青島農業大學時便開始接觸水產養殖,從此與海洋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大連海洋大學讀研期間,他師從于海參產業的科技帶頭人王印庚研究員,并對海參養殖產生了興趣。工作十余年來,他以企業為家,漁村為點,產業為面,投身于“三農”一線工作,把百姓的水產事業作為己任和使命,在鄉村振興定向服務、水產養殖產業技術推廣與應用、漁業規劃等方面做出了貢獻。
渾身長刺,看似“兇猛”的海參,其實在生長過程中相當“脆弱”,病害和高溫都會給刺參養殖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2013年夏天, 北方出現了極端高溫天氣,山東養殖池塘的海參大量死亡,本是養殖戶收獲的季節,結果卻損失了100多億元。李彬和同事趕到現場,密密麻麻地浮在水面上的海參和養殖戶們痛心的表情,令他觸目驚心。“不少地方的養殖池塘一頭海參也沒剩下。全球氣溫不斷上升,已經成為制約海參培育產業發展的重要瓶頸。水溫是海參存活的基礎。一方面,水溫過高不利于海參生長;另一方面,高溫會加速水底微生物、池塘底部有機物的分解,產生更多有害物質。”李彬說。

基于病害、高溫兩個原因,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棘皮類病害防控與遺傳育種創新團隊開始選育新品種,前后歷時12年之久,終于選育出扛得住病、耐得住高溫、頂得住32℃炎熱的國審水產新品種刺參品種“參優1號”。李彬告訴記者:“海參一般是半夜產卵,所以團隊研究人員整個晚上都要不間斷地工作,需要用顯微鏡24小時不間斷監測海參從受精卵開始的成長過程。”
近兩年,李彬和團隊成員共計推廣“參優1號”幼體600多億只,推廣面積占全國主產區的30%以上,成為海參產業主養品種。與此同時,李彬和他的團隊還意識到,只改變技術模式是遠遠不夠的,養殖策略也要轉型,他們針對限制海參產業發展的高溫災害問題提出了“良種、良法、良境”的策略,并以項目組培育的抗逆刺參新品種為基礎,研發出高溫期海參環境生態調控和池底降溫技術,讓海參也吹上了“空調”。“抗逆新品種 環境調控 工藝優化”于一體的刺參池塘養殖高溫災害綜合防御技術入選2019年農業農村部農業主推技術,為突破海參養殖高溫災害瓶頸、實現產業二次振興做出了突出貢獻。
“彬哥,海參肚子爛了怎么辦?”“藥量怎么控制?”深夜中,李彬會接到養殖企業技術員或者養殖戶的咨詢求助電話。不管多晚,李彬都會耐心給他們解答。工作十余年來,李彬與養殖企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借助農業農村部等鄉村振興戰略行動,他通過技術幫扶、專利轉讓等形式將海參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到山東、遼寧、河北等沿海漁村,帶動3000余戶漁民致富,新增就業崗位1500余個。
背包里攜帶洗漱用品和換洗衣物,隨時準備奔赴養殖場,帶領群眾增收致富,李彬說,他要為推進我國漁業綠色發展貢獻全部力量。
水產人才網